古人“治霾”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2-11 09:03:30
古代也有雾霾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生活在古代该有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诗经》已有关于霾的记载,且“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这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并非现在独有。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对于霾有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霾就是尘土飞扬,天气混浊,持续时间长,视线极差的状况。只是,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物理含量可能有较大区别。过去的霾,空气中的悬浮物主要是尘土,现在除了尘土,还有大量工业排放的颗粒状污染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化合物等。
古代的雾霾虽不如现在频繁,但搜罗史料,仍能发现不少关于雾霾的记载,如《汉书》中的《五行志》“蒙黄浊”、“蒙,微而赤”;《翼奉传》“天气溷浊,日光侵夺”。《明宪宗实录》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清代亦有关于霾的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遇上雾霾,敬天畏命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古人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所造成的结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以求得上天的原谅。
《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文字看,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朝野震恐,以为上天出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慌了神,缩头回避已不可能,赶紧下罪己诏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黄霾散去显然不是皇帝罪己所致,但天下百姓都会感戴皇帝的洪恩,这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心。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整治贪腐。帝王认为是自己失政失德,所以上天才会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告”,而自己的种种失职中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的用人之误。若想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良,远小人”,甚至大赫天下,以响应上天的谴责警告,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获得上天的原谅。
《后汉书·郎顗传》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黄琼、李固,理由是,“霾雾蔽日”、“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这个方法治霾当然无益,但起用贤良却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民众福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第三个“治理”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屠宰,并焚香祭天,祈神灵驱赶。这大约是古人将雾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雾霾。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为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漕运不得不停止,结果粮食运不进京城,各大粮仓告急,眼看要影响官员的俸禄发放。于是乾隆皇帝派官员到天坛祭天,自己则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祷告,以期感动神灵,战胜雾霾。而民间则依葫芦画瓢,遇到“霾灾”时,到龙王庙去焚香祭拜,求龙王“降雨驱霾”。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发生风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这一看就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让庄稼免于被风霾吹倒。
(廖保平)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生活在古代该有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诗经》已有关于霾的记载,且“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这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并非现在独有。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对于霾有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霾就是尘土飞扬,天气混浊,持续时间长,视线极差的状况。只是,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物理含量可能有较大区别。过去的霾,空气中的悬浮物主要是尘土,现在除了尘土,还有大量工业排放的颗粒状污染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化合物等。
古代的雾霾虽不如现在频繁,但搜罗史料,仍能发现不少关于雾霾的记载,如《汉书》中的《五行志》“蒙黄浊”、“蒙,微而赤”;《翼奉传》“天气溷浊,日光侵夺”。《明宪宗实录》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清代亦有关于霾的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遇上雾霾,敬天畏命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古人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所造成的结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以求得上天的原谅。
《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文字看,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朝野震恐,以为上天出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慌了神,缩头回避已不可能,赶紧下罪己诏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黄霾散去显然不是皇帝罪己所致,但天下百姓都会感戴皇帝的洪恩,这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心。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整治贪腐。帝王认为是自己失政失德,所以上天才会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告”,而自己的种种失职中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的用人之误。若想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良,远小人”,甚至大赫天下,以响应上天的谴责警告,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获得上天的原谅。
《后汉书·郎顗传》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黄琼、李固,理由是,“霾雾蔽日”、“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这个方法治霾当然无益,但起用贤良却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民众福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第三个“治理”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屠宰,并焚香祭天,祈神灵驱赶。这大约是古人将雾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雾霾。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为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漕运不得不停止,结果粮食运不进京城,各大粮仓告急,眼看要影响官员的俸禄发放。于是乾隆皇帝派官员到天坛祭天,自己则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祷告,以期感动神灵,战胜雾霾。而民间则依葫芦画瓢,遇到“霾灾”时,到龙王庙去焚香祭拜,求龙王“降雨驱霾”。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发生风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这一看就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让庄稼免于被风霾吹倒。
(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