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36

号城建时代广场1516室

手机:18669970817 

传真:0539-8135593

网址:www.dieniangqin.com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孝 道 调 查——中国孝心调查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4-09-16 15:17:22

孝 道 调 查

 中国孝心调查
  据国家老龄委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亿。老人问题已经并越来越成为一个极为复杂且紧迫的社会问题。1999年国际老人年,对首善之区北京、孔孟之乡山东、商业城市广州和移民城市深圳就老人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对“孝”这个传统道德观念是怎样对待的。
  “孝敬”这个词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孝敬”的含义,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杨先生指出:“孝敬孝敬”,其实就是顺从和尊重。像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父辈、祖辈以及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再苦再累都得对得起良心,服侍老人从来都是顺着,也没觉得烦。
  38岁的出租车司机纪某说:“孝敬”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儿都小,你只要心里有数,表面上哄着,顺着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这么挤,做儿女的应该带头造个好气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爱帮着你买菜做饭看小孩,分担家务,这不都好吗?
  在校大学生小李觉得“孝敬”骨子里应该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子女对父辈的爱的基础上的。“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养育我们,双方有了感情,也就有了爱,也就有了孝敬,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麻木的机械的操作。”
  看起来,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因中“孝敬”的观念早已被教得根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为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青年人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敬,总有那么点审美的意味。
  “孝”与“不孝”
  怎样算“孝”,怎样算“不孝”,这里应该有个标准。80多岁的陈奶奶笑眯眯地夸起了她的儿媳妇:六十多了还伺候我,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的,没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老姐俩呢,这孩子真孝顺!
  退休工人王大爷提起他儿子眼泪就下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不怪他。他工作那么忙,我这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的,净给他添事儿!他爱骂就骂两句吧,反正别不管我就行。问到他儿子算不算“不孝”,老人连说:不算,不算。
  对此,儿孙辈也有话说。
  医院护士陈某提起她婆婆就摇头:她身体比我还棒,就是爱支使人,什么都命令你干,她就舒服。你累了反应慢点儿,她立马骂你懒、骂你不孝,她真不知道体谅人。
  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城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从服侍的满意程度上对“孝”与“不孝”加以区分,其实颇不容易。然而,从对老年人赡养与否的角度看,这二者似乎倒能“一目了然”,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将“养不养父母”作为一条衡定“孝”与“不孝”的标准。
  然而,养为“孝”、不养为“不孝”、养老院岂不是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未来社会里两个独生子女成家后要赡养两家四位老人,也不知会是怎样的情景。
  “孝”的日常表达
  在行为层面,后生晚辈怎样的举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留下“孝”的印象呢?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周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下厨做顿饭,一起喝点酒,大人聊聊,孩子闹闹,大家都挺高兴。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爱热闹,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天天住一块儿,互相见短找茬儿,亲情也就淡了。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惟一的儿子现在美国定居,并娶妻生子。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懂事特孝顺,知道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寄张卡回来。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为父母设生日宴搞金婚纪念之类的“表示”早已成了今人谈“孝”最经常的话题。那么,为什么在一起住着老人反而不容易感到“孝”的存在,而分开来住儿女的某些举动却能让老人那么激动呢?
  “孝”的日常表达更应该是平平淡淡的真情,还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专家观点
  吴泰昌(文学评论家):
  我认为“孝敬”就是子女在情感和物质上对父母尽义务,含有敬重的意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完美的“孝”应当在内既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真爱,在外又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尽义务的行为,两者达到统一。当然,也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也应理解子女,双方在情感上达致某种良性的互动才有意义。
  我更欣赏意外惊喜式的“孝”,父母子女如天天住在一起,因为不是一代人,必然会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也就会有矛盾。而分开住后互相能想着,有空再聚聚,感情就会更深。当然如住在一起,因为条件不允许的缘故,父母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不要在生活习惯上强求一律,来家长那一套。
  我对“孝”的前景是乐观的。我认为老年人自身也要调整心态,依赖性不能太强。像我的儿子,事业上忙,我理解他,但他每年年三十都要陪我一起过,特别开心,说明他同样理解我。“孝”是一种感觉,来源于相互间的理解和爱,这关键是需要双方调整心态,靠一方硬压另一方是逼不出“孝”来的,那种亲情纽带没了,一切也就都成了形式,也就没有意义了。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孝”是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去强求子女无条件顺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心态的调整,我觉得以旧标准去说什么“人心不古”并没有什么意义。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认为“孝”这个词的含义应该是一种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态度与回报行为,这里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关怀,也有精神上的慰藉,但与二十四孝图中的那种“孝”不同,决不是那种无原则的顺从。孝敬能带来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个词本身的世俗色彩在增强,伦理律令的色彩在日益淡化。说到所谓“不孝”,可能大家印象中最典型的三种情况便是:1.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而拒不援助父母;2.子女在情感上虐待父母,不尊重他们,刺激他们,使其感到压抑和愤怒;3.上述二者兼而有之。我认为判定“孝”与“不孝”的标准可能应该是看这两代人是否相处得和谐;如果不和谐,是否责任在子女一方。
  对“孝”的前景我还是抱持着一种较乐观的态度,因为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家庭服务的社会化,将为父母和子女确立某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人们对“孝”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情感意义可能会得到强化,而经济意义反而可能淡化。
  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舆论上,某种对“孝”的规范性维护也还是存在的,这是必然的,也合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们的理解
  方翔:我们家是严父慈母,我对父亲非常尊重,但毕竟是两代人,也难事事让他们如意。下学期就要毕业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我却想出去闯一闯。在外面虽能挣多些钱,却又不一定能满足父母。这真是一种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见到儿女,享受天伦之乐。不管将来工作怎样,我都会尽力让父母称心如意。
  袁家照:孝敬父母经济上一定要有所体现。我父母是农民,将来年纪大了不能种地,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现在对父母只能是回家时多陪陪他们,特别是过节时一块看看电视,聊聊天,他们就很高兴。在家里我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从小教育我要争气,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给她带点礼物,她虽然嘴上说不用,可心里挺高兴。将来自己工作了,经济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担些。
  林晓勇:我认为经济方面很重要。上学给家里造成很大负担,兄弟姐妹中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多,将来也应该负最大的责任,特别是对父母经济上一定要保证。农村一个村考上大学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学给家里树立了地位,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关系到父母和家族的声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父母眼里这才是最大的孝顺。现在我觉得责任心很重,压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后自己跟家里人一样,干农活、做饭、洗衣服、挖土,样样都做。
  郑卫华:自从上大学以来,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对家、对父母的感觉逐渐淡了,以前写信一次写几页纸,现在一页也写不满。因为学校里的事比较多,去年放假就没回家。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大意是说孤独是对老人的最大伤害,我看了以后感觉很内疚。
  修美丽:现在讲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节假日打电话问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们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济上不可能给予他们。将来工作不在父母身边,回家机会少,要多跟父母通通电话,尽量回家看望他们。如果有条件,与父母共住是很好的尽孝心的机会。
  小峰:我觉得“孝敬”就是尽量与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你记着他们,至于经济上的东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现在都还在工作,老是问我需要赞助不,所以,再给钱似乎有点假惺惺的,还不如多打几个电话。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一个人在外地过得挺好,让他们互相照顾,别牵挂我。我有时回家给家里添置一些小东西,记得那次我买了一块厚塑料桌布,妈高兴得要命,说儿子懂事了,会给家里买东西了,并将它拿到邻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给家里买东西,后来,想到妈那么高兴,我就每次都注意家里缺什么,然后带回去。
  父母的期望
  陈常明(编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学习好,能独立,有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孩子能自立于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父母对子女全身心地投入,当然希望孩子能以关心回报,不过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现在孩子还小,能帮我拿拿东西,累时捶捶背,感觉就很满足。
  有时她在家里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里也很高兴。现在的孩子太顺了,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感觉上不如经过生活困难时期的孩子孝顺。那时父母与孩子共度难关,感情很深。不过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而变化了,不像从前那样要求孩子承担太多,减少了对孩子的依赖。将来孩子的工作压力要比现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们经济上比较宽裕,不想增加孩子这方面的负担。只要过生日、生病时,孩子能打电话问候一声就满足了。与孩子的关系上,希望既有威严,也能保持一种朋友关系。生活方面,将来年纪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单的家庭生活没有意思,不如去过集体生活。有人认为进老人院显得孩子不孝顺,自己没福气,我不这样认为,孩子的爱代替不了老人之间沟通的需要,这样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有什么不好?
  叶兰青(高校管理工作者):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与子女在思想上不断沟通,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够统一。我们生活不成问题,更渴望亲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时子女能关照关照,有不能做的事帮帮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与我们聊聊天、说说知心话。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们的意见。以顺为孝的传统总的来说还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则问题儿女可以让步,尽量让老人高兴。老人有自己的脾气,作子女的要尊重他们。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父母都原谅了,父母也可能犯错误,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差错,儿女也要原谅。
  李炳荣(私营业者):孩子现在好好学习,长大能出人头地,就算孝敬。我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为了孩子。
  我们有保险,生活没有问题,宁愿孩子将来远走高飞,也不愿她守在眼前下岗。父母抚养孩子是为了了自己的心愿,期望他们将来能自立,能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将来孩子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对父母好,父母也就什么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