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道 调 查——中国孝道调查(二)
过去,弃老皆因贫而不养? 现在,不孝是缺乏爱心
如果说古时候养老道德还没有普遍建立之时的弃老是因为贫而不养、缺乏食物,那么现在孝行减少则是富而不养、缺乏爱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孝道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子女对老人的爱心的减少。现以1992年至2009年各地进行的7次孝敬调查为蓝本,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心减少、孝道变迁的原因。
老人评价子女不孝比例惊人:城市接近15%,农村接近20%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于1992年初开始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黑龙江、山西、陕西、四川、广西、贵州、湖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样本量达20083人。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城市高龄老人比中低龄老人对子女的孝敬程度评价低。明确回答子女不孝敬的比例城市为2.73%,农村为3.7%。回答“说不清”的比例无论城乡、无论男女,均占11%左右。
2000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开展了“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城乡子女的“孝行”有所不同,城市子女对老人的“孝行”并不像农村子女那样表现在经济赡养上,而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慰藉,体现了现今社会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孝”与“养”是可能分离的,“孝”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养”得到证明,子女的“孝道”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这次调查中,北京市共获得有效样本1708份,84.7%的城市老人评价子女是孝顺的,而农村的比例为80.1%。也就是说,老人评价子女不孝顺比例城市接近15%,农村接近20%。这实在惊人。
2004年,根据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科学系对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厦门、西安、香港进行了一次“孝心”调查,在上述7个城市抽取60岁以上老人、30—59岁中年人、15—29岁青年人三类样本,进行有关孝道的研究。其中,“期望政府支援长者的”认同度最高,达95%;其次是“对社会人士照顾父母的认同”和“对长者在居住环境上要沟通”,占87%;排名第三的是“照顾父母”。
根据2007年公布的《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在城镇老年人日常担忧的问题当中,“子女不孝”排在第五位,比例约为9%,作为对比,农村老年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比例高达26%。
农村孝道堪忧:53%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
我国农村孝道状况堪忧。2005年10—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调研组自费普查全国农村孝道现状。通过对32个省市10401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调查组拟定了老有所养现状调查问卷,涉及10大项55小项。通过对10401人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孝18%,一般52%,不孝30%。被调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没精神,眼神茫然空洞,脑筋迟钝,面无表情。家里清风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开,不烧煤……”。这些得不到物质赡养的老人,更难得到精神赡养。一位丧偶独居的老人感叹:“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不是宝我是草。”一位留守老人感叹:“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成了孙子”、“小人是老人,老人是佣人。”调研者感叹:过去孝道写在心上,如今孝道写在纸上。
最令人感叹的调查是三位大学生在山东曲阜开展的“中华孝道调查”。2009年2月20日,在翟玉和的资助下,黑龙江鸡西大学三位学生田景军、付玄、王彪以“中华孝道调查”之名开始了山东曲阜之行。据说调查地是南辛镇,因为这里既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孝文化发祥地。他们历时两个月深入43个村庄探访2000多个家庭,调查1186位老人。从2月20日到4月20日,1186名受调查者中,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丧失劳动能力者占89%。而受调查的300多个子女中,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13%认为无关,31%认为父母无冻馁之虞就算孝。
孝行减少的五大原因
概括来看,出现“孝子女”减少的现象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主观上孝心减少,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孝行难举。
首当其冲的是孝心的泯灭。翟玉和等人的调研报告指出:不孝归罪于“文革”中的“亲不亲,阶级分”及对孔子“愚孝”的批判。政治上,孝道这一德行被扼杀后,人性中被德行抑制的兽性抬头。市场经济又让带着政治烙印的一代转向拜金—“世上只有钱最亲”。由此,孝道在部分中青年农民中渐行渐远直至失传。
二是我国急剧的社会变迁导致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赡养功能弱化。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与父母分居的成年子女增多,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上升,难以像传统农业社会时一样在家中尽孝。
三是代际居住分离,崇尚私密,追求独立,成为潮流。根据2007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6年,我国城市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38.3%,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其中,城市中老年人表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37.1%,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为16.1%;农村中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54.5%和15.2%。在2007年公布的《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镇有子女的老年人大约26%与子女同住;农村有子女的老年人大约45%与子女同住。空巢独居有时是一种无奈。
四是广阔的人口流动拉大了人际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了赡养脱离,亲情淡漠,心理趋于理性。2006年,在香港召开的“全球华人孝亲敬老研讨会”上,一份关于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中国七城市“孝心”调查显示,孝心最弱的,却是经济更为发达的上海、广州。
五是很多子女陷入了“角色困境”,一方面要做“孝顺子女”,另一方面要做成功人士,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平衡和取舍,这在人口高龄化驱使下的长寿时代是格外严峻的挑战。
当代人已经逐渐疏离了儒家文化,虽然经济能力远远好过温饱堪忧的古人,但爱心和孝行却在明显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曾经弃老是不足为怪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