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落空,老人遭遇维权难
暂停发放酬金、拿不到本金、办公场所人去楼空……近期,一些曾吸引了众多老年投资者参与的“高回报理财”频频出现问题,老年投资者四处奔走忙于维权。专业人士提醒,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老年人应谨慎出手。
"高回报"频频成泡汤
日前,吴老伯等5位老人一起来到李东方律师事务所,恳请律师帮他们想想办法,神情十分焦急。原来,几位老人都与某公司签订了投资管理合同,每人至少投资了5万元,期限一年。根据合同约定,投资人到期后将获得投资金额的18%作为酬金。这才刚过去半年,投资者发现公司原先的办公场所已是大门紧锁、人去楼空。为了追回投资款,老人们不得四处奔走。
不仅是吴老伯等人,近来,由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倒闭、跑路造成老年投资者损失的情况频频出现。本报新闻热线、上海市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都接到了不少类似情况的反映,有的是没有按时领取到酬金,有的是到期无法取回本金,更多的是理财产品还未到期公司已销声匿迹,老年投资者顿时没了方向。
想维权面临多无奈
许多老年投资者在发现陷入危机后,首先想到的是求助法律专业人士,但是诉讼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合同、公司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老人们认为有了这些凭证,应该就能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事实上,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立案,官司能打赢,法院最终却无法执行。“胜诉其实是一纸空文”,有律师解释说,出现问题的公司往往没有有价值的资产,仅仅是凭借租赁高档的办公场所给老年投资者营造出一个“有实力”的假象,因而无法执行。此外,这些公司大多是“有限责任公司”,意味着法院也无法追究公司法人代表的责任。
由于此类情况涉及的老年人众多、金额较大,律师建议老年人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认定是否属于诈骗或是非法集资。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在立案时十分慎重,只有涉嫌诈骗或是非法集资才能立案。但是,由于开办理财公司的门槛十分低,同时处于政府监管的边缘,公安机关也难以马上确定其性质。
靠心态不如求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购买了问题理财产品的老年人在购买之时他们并没有咨询过专业人士,对于家人的提醒和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75岁的葛老伯在几家公司陆续投资了50万元,其中已有23万元投资出现了问题。葛老伯的子女曾建议他不要购买,葛老伯也听说过相关提醒报道,但都没有放在心上,坚信自己的投资眼光,对于可能造成的损失他打算当自己生了场大病花掉了。
对此,律师建议,一方面是在事情发生之后老年人要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在投资前都要三思而后行。“老年人可以选择提供反担保的公司进行投资,但担保是否可信、担保比例是否合适还需投资者进一步确认,老人自己不明白最好要咨询专业人士。”此外,她建议政府对这些从事金融理财的公司严加监管,不妨参照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存款保险条例》的做法,使得老年投资者的资金也能得到保障。
(编辑: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