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孤儿窦素芬43年感恩梦
43年前的今天,在那个本该平静祥和的夏夜,山崩地裂的灾难突然降临,23秒的剧烈震动,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几乎将唐山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夷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市区97%以上的地面建筑被摧毁,凤凰山下一片废墟。24万多人失去了生命,16.4万多人重伤,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4204名儿童成为孤儿。
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我们忘不了那些人:十余万子弟兵日夜兼程、奔赴灾区。这是一个不能遗忘的血色记忆——唐山抗震救灾,是我军在和平年代遂行抢险救灾任务中,伤亡最大的行动之一。
回忆43年前——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24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我就是在这场灾难当中的幸存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十余万子弟兵日夜兼程、奔赴灾区。这是一个不能遗忘的血色记忆——唐山抗震救灾,是在和平年代抢险救灾任务中伤亡最大的行动之一。
我们唐山人民没有忘记,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灾难骤降和经济落后的双重困难下,当时救援的条件匮乏,我亲身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用手扒、挖、刨、扛、抬……完全凭双手和躯体在救助我们,甚至因救助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某部战士刘书平灾后参加地方集合,要求“服装整洁”,可全连硬是凑不出一套没有破洞的军装来……
幼年时军人的奉献精神影响至今,长大后励志要为军人做点事情。我因地震砸伤后转院到山东青岛现胶州市李哥庄镇中心卫生院。
我记忆中:我们这批伤员到济南已是傍晚,然后用几部军车护送我们到胶州李哥庄镇。我是灾民中最小的一名伤员,那年我11岁,得到的照顾最多,尤其是负责伤员的县领导,对我如父亲般的关爱,每次到医院送慰问品时总是让我第一个挑选,随后再分给大家。养伤康复后组织安排我们回家乡唐山。临上车时,于书记拉着我的手在医院门口合影,并问我长大后会再回来看他吗,我答应他会的。没想到一句童言的承诺于24年后才得以兑现。
七月的青岛,碧海蓝天,风清气爽。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季节,我有幸带着一颗激动的心、感恩的心再次来到我们胶州市李哥庄镇中心卫生院。感谢赵成军院长及全体院医护人员给予我的这次机会。在此,我谨代表曾在贵院养伤的唐山大地震所有幸存者,感谢党、感谢社会各界和贵院对我们唐山人的倾心关照、救助之恩。
今天是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3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令人哀思的日子里,胶州市李哥庄镇中心卫生院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奉献爱心,传递真情”,每一个经历过那场地震的幸存者,都有一种深埋心底不愿吐露的痛,但在祖国和社会的关爱呵护下,内心存留更多的是回报社会的情,近半个世纪,我们一直跋涉在感恩寻亲的路上。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我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爹娘亲”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倾力倾情感恩回馈社会,43年后的今天,我又回到了久别的“家中”,来探望“亲人”,圆了她近半个世纪的“寻亲梦”。
见证此次感恩之行的领导有:李哥庄镇中心卫生院赵成军院长、宋院长、吴占鹏主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文秋;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海尔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王安喜;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秘书长袁财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荣誉副会长、临沂旅游摄影家协会会长、临沂爱心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翟小峰;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青岛办事处主任杨国勇、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郭振华。
人民日报曾有言:“中华民族是个伟大民族,具有巨大的承受力,任何重大的灾害都不能把我们击倒。”43年再回首,想到的不仅仅是那不可泯灭的惊魂记忆,更有需要传承不断地抗震救灾精神。发扬唐山抗灾精神,也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战胜大震灾,也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当然,现在我们作为共和国儿女已经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作动力,一直激励我们向前进,更繁衍出了汶川精神、玉树精神、凉山火灾精神……
凤凰涅槃,新生唐山
唐山大地震电影中台词言:“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43年后,地震造成的巨大悲痛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唐山大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简单的名词和五个苍白的汉字。但时间却无法冲刷掉那一代人的记忆。现在的新唐山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具备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
感恩党的养育之恩,感恩各界人士的救命之恩!爹娘亲品牌也是代表着唐山所有孤儿乃至经历过灾难与我同命运的孤儿们的心声。“爹娘亲”这三个字代表的是“家”,是生命,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