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36

号城建时代广场1516室

手机:13805497603 

传真:0539-8135593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公益刊载

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删除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07-06 19:02:03

                                70年的回声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编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们对这场战争有过多维度多向度的反思,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战争暴行有过深刻的揭露。
      透过70年的尘烟,我们想要看到的,不只是日军的残暴和抗日将士的英勇,还想看到在战争中,中国抗日将士的悲伤和欢笑。中国人民无法避免战争,但中国人民无惧战争!我们一手荷锄,种禾撒豆;一手持枪,驱赶豺狼!
      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是可敬的;奋战之余,去唱歌、去恋爱、去写诗、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去宽待曾经的敌手,则是可爱的。
      惟其如此,才能强化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侮意志、彰显中国人民伟大的人性光辉、映衬抗战悲壮底色后的美好人文图景。
      “70年的回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采访报道即日起与读者见面,让我们一起回到70年前,以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去发现不一样的“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许多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潮水般拥向中国内陆的一座小城,几乎一夜间,让这个本地人口只有3000人的小城,从不为人知到万众瞩目,成为抗战圣地。短短几年时间,这座小城培育出大批抗战干部,他们走到群众当中,走上抗战前线,引领全民族走进抗战大潮里。
这座小城就是延安。
      为什么人们向往延安?为什么延安会成为抗日民主圣地?为什么延安让千万热血青年不顾艰险、不惧牺牲,心向往之、身往行之?
延安: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
      北京东城一处四合院,几棵枣树在初夏盛开着淡绿色的花儿,树下坐着一位95岁的老人,时常仰望西北的天空出神发呆。她叫李力群,教育部离休干部,记者前去采访,说起当年到延安参加抗战的话题,她一下子来了精神。
      “‘七七’事变发生时,我在江苏徐州女子师范学校高师部上学。”李力群说,“国难当头,学生最愤慨激昂,纷纷出来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我们的学校也不例外。我二叔是中共党员,他对我说:‘抗日救国最好去延安,那儿由共产党领导,不仅号召全民抗战,而且那里人人自由平等,没有贫富等级之分。你们愿意去,我可以请我的领导朱瑞给你们写介绍信。’”
      朱瑞当时任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和组织部长。17岁的李力群拿着他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写的介绍信,不顾家人的阻止,与姚敬修、孙月华、鲍月华等4个女同学一起,坐上火车直奔西安,准备到那儿经八路军办事处再赴延安。
“我们从徐州坐火车去西安,途中常遇日军飞机轰炸,火车走走停停,到西安已是1937年10月中旬了。因路途颠簸,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我感冒发烧,林伯渠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要我先休息一下。一个礼拜后,我们换上八路军的棉军装,戴上八路军的标志符,就徒步奔向延安。第一天我们走了100多里路,脚上都磨出了泡,到了兵站,用热水泡脚,疼得我直哭。同学们却笑着给我唱歌,给我鼓劲加油,然后就忘了疼痛,重新上路。”
      当时在人们心中,延安作为共产党抗日指挥中心的地位,影响与日俱增。此外,许多由延安派出的红军干部,也通过自身的影响与宣传,让延安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的。
      抗日名将彭雪枫之子、二炮原政委彭小枫将军说,“父亲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期间,经常给游击队员们讲延安,讲党中央、毛主席,讲共产党提出的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讲得十分动情,好像延安就是神话中的天国、圣地,人人都该去那里朝圣、取经。”
      后来成为胡耀邦夫人的李昭就是听了彭雪枫的报告,选择前往延安的。
1937年到1941年期间,从西安到延安近800里的路上,搭车的、步行的都是像李力群、李昭一样的进步青年。李力群说,“大家成群结队地背着行装,唱着抗日歌曲,一路意气风发地奔赴延安。”这些情景让去延安采访的瑞士新苏黎世新闻社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感慨万分,他说,仿佛看到了另一种麦加朝觐。
      据统计,1938年末,仅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就有2万人之多。投奔延安的人中,有学生、工人,有海外华侨,有上海滩的女明星,有冼星海、邹韬奋、丁玲等文化名人,也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这样的爱国军人。
延安:吸引全国抗日志士
      延安本是一个偏远小城,1935年当年,本地人口仅有3000人左右,加上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达这儿时的七八千人,也只有万余人。但到了1943年,任弼时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通报,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就有4万余人。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哪儿去,本没有明确的方向。当部队在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进行休整时,意外地发现了登有阎锡山进攻陕北红军消息的国民党报纸,中央红军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于是决定到陕北落脚,并选择了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办公地。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迅速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全面抗战。并召开了延安干部紧急动员大会,整编部队,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投入抗日洪流。
      随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抗击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多人,收复了大片国土,创建了众多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此期间,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许多军事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特别是那些热血志士,纷纷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沦陷区奔赴延安。去延安学习革命理论、学习抗战本领以报效国家,是当时许多年轻人最流行的追求。
      曾任《中国老年》杂志总编辑的纪希晨说,“我们这一代生长在革命战争岁月的人,遵循的格言就是:奋斗、牺牲、奉献,而延安这座光明的灯塔,能帮我们去照亮这些理想并实现它。”
      纪希晨是带着河南地下党负责人郭晓棠的介绍信,从洛阳经西安前往延安的。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极力阻止抗日革命青年投奔延安,沿途设了很多关卡,追捕、绑架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当年纪希晨身上只有2元法币,趴在火车顶上,避开数次盘查,后来混在撤退下来的国民党伤兵队伍里,才到达延安。
对于70多年前的经历,93岁的纪希晨仍记得,他说,“从洛阳爬上火车顶那天下着雨,为了不被大风刮走,我死死地抓住光滑的铁皮板上的一根铁杆,身体在风吹雨淋中冷得发抖。穿过一条隧道时,日军正在炮击前面的车站,火车就停了下来,车头冒出的浓烟像毒气一样填满了隧洞,呛得人头晕、呕吐,喘不过气。但心中有神圣的目的地延安,就什么也不怕。”
      当年在革命青年中流行的一段民谣是:“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这也是当时青年人向往延安心情的真实写照。
      到了延安,李力群被分到陕北公学学习,李昭上的是中国女子大学,纪希晨进了中央党校学习,去延安的人必走这几条道路。
      当年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曾说,“我们的革命是在农村里面,可是农民不识字,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必须依靠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要吸收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大力发展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逐步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党在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20多所干部学校,仅抗日军政大学,就先后培养了20余万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人才,为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延安:“知识青年”的革命熔炉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分析全国抗战开始后的新形势,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求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总目标下,实行全国军事的和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改良人民生活等。会议还规定了在敌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担负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农村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在国统治区发展抗日群众运动。
延安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让许多在国统区常常因失学、失业、政治上没有出路而苦闷的知识青年看到了光明,吸引他们纷纷来到延安。而延安朝气蓬勃的景象,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一进延安各个学校,两三个月就入党,三五个月就提干,并被放到各地重要岗位上,让他们肩负重任。抗战第一年,八路军就从不足3万扩至25万。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在全国已拥有40万的干部队伍,工农党员虽占多数,但各级党组织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则是来自宝塔山下的“延安知识青年”。
      回忆那段激情岁月,纪希晨说,“学员毕业后,‘到抗战前线去!到民众中去!到困难的地方去!’成了我们唯一追求。”纪希晨记得,有的同学分到前线,分别时,全校人员都为他们举行欢送仪式,“大家唱着战歌:‘这是时候了,同学们,该我们走上前线!我们没有什么牵挂,总会有点留恋。你们先走吧,我们就跟上,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同学们一边唱,一边挥手,一边流泪。”
      从陕北公学毕业,李力群先后到中组部特训班和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塞县当妇联主任,动员妇女出来参加劳动生产,办儿童识字班。后来她随丈夫高岗调到东北,参与创办了东北育才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培养了许多军队和地方子弟。直至今日,她每年过生日时,学校的师生还来看望这位前辈。
      纪希晨毕业后要求下基层,到陕北的神府县任抗日青年救国会主席,并开始了漫长的新闻工作旅程。他先后任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延安:抗日坚决、政治清明
      整个抗战时期,延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指挥中心。
      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即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锱重部队,予敌重创;129师袭击阳明堡机场,击毁敌机24架,支援了忻口国军的防御作战。八路军在1937年8月出师华北至同年11月上旬,共进行战斗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收复10余座县城和广大乡村,直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根据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1939年写的一份报告中统计,在抗战前两年,八路军各部主力在华北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就有1.5万人,负伤4万多人。
      抗日战争在开始时期,全国形势紧张,妥协投降论调占了上风;台儿庄胜利后,又幻想短期取得抗战胜利。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毛泽东从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方面,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他指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不充足,国际形势不利,从而得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一结论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日的信心。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在8年抗战中,共毙伤日军52万多人,解放了9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解放了9500万受奴役的民众。
      据朱鸿召的研究,抗战爆发后青年人的时尚就是到陕北去,到延安去。他说,“那时的人们主要是一种信仰,不是为了物质、为了钱,是以精神追求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延安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抗日持久战主张,实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以此寻求中国社会善治之道。这是我党赢得民心,实现政府蔼然、贤达信然、百姓欣然,走出延安,赢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不再对八路军发放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一次,毛泽东了解到征粮任务太重,就听从了西北局的建议,把救国公粮从20万担减到16万担,而对4万担缺口则号召军、民、党政干部上山开荒种地,实行自力更生。
      延安时期,毛泽东坚决要求惩处犯有杀人罪的黄克功,要求对党员与红军,要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随即,黄克功被延安高等军事法院公审后执行枪决。
      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工作人员贪污500元以上就处以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清除了一些腐败分子,使延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廉洁的政治风貌。
      尽管延安的物质生活匮乏,生活艰苦,但人们不怕牺牲,政治上人人平等,上下级关系没隔阂,使广大人民更坚定了拥护与支持共产党的决心。
      这就是延安,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和抗日志士,一起发出响亮的呼喊:到延安去!到延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