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36

号城建时代广场1516室

手机:18669970817 

传真:0539-8135593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公益刊载

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删除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孝 星 故 事—— 曾子与孝的故事

来源: 临沂市基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4-09-16 15:11:41
孝 星 故 事

 曾子与孝的故事
  曾子有许多故事流传,其中有关于这位孝子孝行的,不妨一读。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古代文本中的记载也各有不同,因此读者也应当作为传说对待,但可以抽绎其中合理的东西。
  1. 孝敬父母
  陆贾《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曾子早晚都问候照顾父母,冷暖饮食等无微不至。
  2. 侍母至孝
  据说,“曾子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曾子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食美,故吐之。’遂终身不食。”(《孝子传》)因为母亲在世时,从来没有尝过生鱼的美味,因此曾子吃到美味的生鱼,马上就吐出来不吃了,并且终生不再吃生鱼。
  又传说,“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淮南子·说山训》)因为闾里的名称叫“胜母”,因此孝子曾子就不肯过去。
曾子还有“啮指痛心”的故事,可以参见《二十四孝》的解读。
  3. 事父大孝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讲了一个故事,旨意很深刻。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餐必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子必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皙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曾皙死后,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每餐也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元没有问剩下的给谁。曾子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意思是准备留下来,再给父亲吃。对此孟子发议论说:“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个故事很有趣,曾皙——曾参——曾元三代人,子对父亲的侍奉作了对比:曾参对其父不仅“养口体”,而且是“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口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而不管其父的意愿了,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所谓“养口体”,就是侍养亲人的口腹、身体;“养志”则养亲人的心志、精神了,即除了“口体”之养,还让他们愉悦。孟子提出了“孝”有“养口体”、“养志”的问题,很敏锐。
  4. 善待后母
  《孔子家语》:“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子的后母对曾子没有慈爱之恩情,但是曾子照样供养,丝毫不马虎懈怠。
  5. 弃官养亲
  《孔子家语》:“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齐国曾经要聘请曾子为卿之官员,他没有应聘,是因为不忍心远离亲人,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
  6. 保全身体
  曾参病了,召来门下的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而后,我知道自己是可以免除祸害了!学生们啊!”
  此则出自《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启”,或说是展开,那就是展开被子给弟子看。或说是视、看,这里取此说。“免”,指免受损伤,也免受肉刑。
  这则也解读了《孝经》里的一个理念,即一生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到损伤,这才对得起父母。这也是孝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还说过:“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曾子大约快要死了,而让弟子看自己手足无损,从此可以免去不全的不孝,能够全而归了。这样做,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对孝道的终生奉行,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活生生地教育了弟子。
  不过钱穆有个评语也值得一读。他在《论语新解》里说:“《论语》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曾子临终则曰‘吾知免夫’,虽义各有当,而曾子此章,似乎气象未宏。然子思师于曾子,孟子师于子思之门人,一脉相传,孟子气象固极宏大。论学术传统,当通其先后而论之。谓曾子独得孔门之传固非,谓曾子不传孔子之学,亦何尝是。学者贵能大其心以通求古人学术之大体,以过偏过苛之论评骘古人,又焉所得。”其实我们去读《孝经》,不也是这样吗?
  7. 曾子出妻
  《孔子家语》:“及其妻以藜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曾子因为妻子没有将藜叶之菜蒸熟,就休了其妻。有人提出异议,说这不属于“七种”休妻的规定。曾子说:藜叶之菜蒸熟,这不过是一件小事情,但还不服从我的话,更何况大事呢?于是休妻,终身不再娶妻。他的儿子曾元请求父亲再娶,告其子曰:“高宗因为后妻而杀害了儿子孝己,尹吉甫因为后妻放逐了儿子伯奇。我上不及高宗,中比不了吉甫,哪里会知道再娶妻能免除不对的事情呢?”曾子对妻子的要求也太厉害了一点,有点儿不近人情了,是否能多一点关爱之心呢?现代女性如果读到这一则故事必定怒气冲天,如果曾子还在世,非把曾子告到法庭不可!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只能当作传说看待的。就像文中所说,“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其实并不是后妻杀死了孝己,而是孝己被放逐后,自己死在了野外。
  8. 慈爱育子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下同)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养育子女重视真诚不欺,这也是一种慈爱。如果父母欺骗子女,那么子女就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不好的习惯了。《说苑》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善教也。”今人深可体味之。
再说一个故事。《说苑·敬慎篇》:曾子重病,他的两个儿子,曾元抱着父亲的头,曾华抱着父亲的脚。曾子说:我没有颜回之才,没有什么告诫你们的。我虽无能,但是君子讲究效益。繁花多,果实少,这是天意;言语多,行动少,这是人事。飞鸟还以为山低卑,把鸟巢筑在上面。鱼鳖还以为渊浅,而在泥土中穿洞穴。然而人们之所以能捕捉到它们,全凭着那诱饵。“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不要为各种贪欲所诱惑,不要“以利害身”,那么就不会遭受耻辱。人生要警戒“四事”:一是官位得到了,而懈怠了;二是病稍微好转,可能会重新加重;三是灾祸产生于懈怠懒惰;四是孝行因为妻与子而衰减。因此一切要“慎终如始”。这些应该是永不过时的谆谆教诲。
  9. 批评愚孝
  《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均记载:一次,曾子有过错,在瓜地里除草,将瓜苗的根斩断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扑倒在地上,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说:“您老人家还在生我气吗?”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孝子,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就请人转告孔子。孔子却说了一番道理:“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让父亲暴怒鞭打,拱手站着不逃走。你想,你不是一个百姓吗?如果杀死一个百姓,那给你父亲留下什么罪啊?”这就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的来历,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这个故事很深刻,不要“愚孝”,而要学舜的“至孝”、“大孝”,这是孔子孝的智慧,又是从舜那里得到启发的。再说,如果曾子被父亲打死了,那么其父就有罪,辱没了父亲,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孔子的这种逆向思维也很有意趣。
  这些传说,可以明白一点:曾子是个大孝子。孔子锁定曾子为传授《孝经》的对象,是得其所哉,慧眼识人!孔子评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篇》)挑出一个“鲁”字来评曾参,真是一字千金!曾子上面的孝行故事不就是一个“鲁”字吗?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言不亦“鲁”乎!程子说:“参也,竟以鲁得之!”诚者斯言!(姚淦铭 《孝经智慧》)